<nav id="dnh2h"></nav>
      <menu id="dnh2h"></menu>

        <nav id="dnh2h"></nav>

        網站首頁 | 網站地圖

        共同富裕
        首頁 > 思想理論 > 深度原創 > 正文

        【大國新村:沿著總書記的足跡】讓生態文明與鄉村振興美美與共

        大國新村文章配圖

        編者按:農村生態文明建設,既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,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“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,保持戰略定力,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,加強土壤污染、地下水超采、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復”。這一重要指示,為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、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。今天,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、研究員于法穩為我們分享如何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。

        【經驗分享】

       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新建村:暢享海島零碳生活

        1687226455795

        新建村新貌

       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地處東海之濱,位于北緯30°黃金地帶,自然地理環境優越。2015年5月,習近平總書記到浙江舟山定海區考察調研,他指出,“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”“我在浙江工作時說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’,這話是大實話,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了這個觀點,這就是科學發展、可持續發展,我們就要奔著這個做”。

        近年來,定海區以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引領綠色發展,以凈零碳鄉村為亮點,全力提速凈零碳生態公園、生態停車場、文化中心“零碳”建筑等項目建設進度,環境質量持續改善。在定海區干覽鎮新建村,光伏發電板、電動觀光車、節能空中電站、污水循環利用系統……別樣的翠綠撲面而來,到處可以感受到這個曾經藏在深山冷岙的小鄉村植入“凈零碳”理念后煥發的勃勃生機。2019年,新建村入選聯合國人居署“凈零碳”鄉村規劃中國案例,作為海島樣板,為舟山、長三角乃至全國其他鄉村的“凈零碳”發展提供了實踐經驗。

        【經驗分享】

        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高西溝村:好生態就是“金飯碗”

        1

        高西溝梯田

        位于陜西省北部、黃土高原腹地的高西溝村,是聲名遠播的和美生態村、水土保持示范村。2021年9月13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榆林考察時來到高西溝村,指出高西溝村是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板,你們堅持不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、與時俱進發展農村事業,路子走的是對的。要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,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,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。

        為了守住綠色家底,讓綠意更濃,高西溝村堅持林長和管護人員“入網入格”,訂立了嚴格的管護制度,全村愛綠、植綠、護綠的新風尚蔚然成風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高西溝村黨支部堅持“生態振興+”的思路,帶領全村人民鞏固拓展生態治理成果,把綠水當資產,把青山當金山。近年來,在治理40座山峁、21道溝岔的基礎上,繼續堅持三分林地、二分草地、一分耕地的“三二一”用地模式,組織人力、物力、財力,堅持不懈補植補造空白區域營造林2000畝,補種疏林地檸條300畝。如今,“雨量增多”“天旱地不旱”的小流域氣候已然形成,黃土高原綠色傳奇正從淺綠向深綠挺進。

        【專家解讀】

        作者: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、研究員 于法穩

       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,是推動農村發展、農業升級、農民轉型的行動指南,是引領農村邁向新時代的前進動力,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。我們應從以下方面構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體系:

        重視生態安全體系建設

        首先,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,強化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引領。注重總體規劃、專項規劃、建設規劃之間的有機銜接,建立健全功能清晰、精簡高效的現代農業農村規劃體系,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;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,以綜合分析村莊地理區位、生態環境、村民意愿為基礎,合理優化村莊布局、明確村莊分類;加快推進省市縣落實主體功能定位,促進經濟社會發展、城鄉融合發展、土地利用、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“多規合一”。

        其次,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。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,健全空間規劃體系,科學合理布局和整治鄉村生產、生活、生態“三生”空間。堅持底線思維,嚴格遵守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、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以及各類海域保護線劃定范圍,全面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、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,切實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、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。深入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,構建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建設運營模式,使鄉村生活空間更加人性化、多樣化和現代化。嚴格保護生態空間,筑牢生態安全屏障,加強自然和海洋生態空間保護,構建陸海統籌的生態安全格局。此外,立足新發展階段,深入推進城鄉協調發展,持續促進產業、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,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。

        加強生態產業體系建設

        首先,立足于鄉村獨特的資源稟賦優勢和農業發展基礎,發展特色和優勢農業,加快推進農業有機食品、綠色食品的認證,通過訂單模式、社會化服務等途徑,提高綠色生產技術采納程度,以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,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,推動農業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。

        其次,充分利用農業、工業、信息等各類產業園區發展優勢,延伸產業鏈、提升價值鏈,提高綜合效益。淘汰落后產能,提升農產品加工的信息化、自動化水平,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,支持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;加快提高農產品附加值,并充分利用農產品副產物和農業廢棄物延伸出更多有益產品,實現資源化利用。

        再次,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。提升農村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,依托農村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、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和濃厚的民俗風情,發展休閑農業、鄉村文旅、康養旅游等新業態,實施鄉村產業鏈供應鏈提升工程,積極打造休閑農業重點縣、美麗休閑鄉村,高質量推動鄉村生態旅游。

        加強生態治理體系建設

        首先,依靠科技創新,采取多元化賦能方式,推動生物工程、信息科學、新材料、人工智能、新能源等先進技術在農業農村中的廣泛應用,創新鄉村低碳生產生活新模式。明晰系統與部分、責任與義務,合理協調人與自然、城鎮與鄉村、鄉村經濟發展與農村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,健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。

        其次,將綠色發展融入農業產業、農村能源、鄉村交通、農民生活等方面,積極推進綠色低碳化、便捷智能化的生產生活方式,因地制宜推動鄉村清潔能源建設,深入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,通過強化政策引導、落實目標責任,發揮市場主導作用,規范社會資本運作,形成政府、市場、社會共同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氛圍。

        再次,堅持系統治理,以數字鄉村建設為抓手,依托云計算、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,健全生態治理系統平臺,加強生態環境海陸空協調治理;同時,推動數字技術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,建設鄉村治理綜合服務平臺,著力加強基層治理、個人服務、法治建設等方面的數字化治理能力,實現治理的智能化、規范化和便利化。此外,把積極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村規民約的重要內容,適當拓展農業農村低碳生產生活的相關內容,賦予農民監管與被監督的權利與責任,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,激發農民的參與積極性。

        完善生態制度體系建設

        首先,加強制度建設,著力提升監管、督察效能。統籌推進林長制、河(湖)長制、路長制、田長制,加強生態環境、自然資源、水利、農業農村、住建、財政等多部門協同聯動,不斷完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相關部門的責任分工、管理管護、考核獎懲、工作保障等機制;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向農村延伸,培養專業化環保督察人才隊伍,提升督察水平。

        其次,健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制度。以健全系統化、科學化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體系為基礎,完善政績考核辦法,實行差別化的考核制度,實施不同目標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。例如,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,根據其各自的主要目標建立評價體系,分別實施農業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評價。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成績突出和進步明顯的省區、單位及個人給予相應獎勵和宣傳報道。繼續探索科學化的核算方法,深入做好自然資本核算、生態服務價值評估、生態產品價值評估,同時嚴格執行對領導干部的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。

        再次,全面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理念,加強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。完善農村環保法律體系,推動執法規范化、標準化、信息化,構建覆蓋省市縣鄉四級的統一綜合執法平臺;積極促進鄉村生態振興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,提升村民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感和獲得感。此外,深入推進農村生態文明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工作,開展一批國家生態文明示范鎮和示范村,努力探索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樣板。

        強化理念宣教體系建設

        首先,全面厘清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綜合比較優勢,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、綠肥輪作、休耕、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農業綠色生產技術以及節水、節電、綠色出行和低碳飲食等農村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觀能動性。同時,制定相應的綠色生活標準,鼓勵農村居民積極參與、自覺落實綠色行為,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。

        其次,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能力提升,促進鄉村生產生活方式轉型升級。實施農業綠色發展、農村能源清潔、數字經濟培育、公共文化建設等工程,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,以環境整治和民風建設為重點,扎實推進國家和省級文明村鎮創建工作;通過鄉村自治法治德治,加強農民生態環保意識,依托村民會議、村民代表大會、村民議事會、村民理事會、村民監事會等村民自治形式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開展解讀與宣傳,提升村民環保意識。

        再次,要發揮數字賦能優勢,以新媒體平臺以及文化惠民送科技下鄉活動等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,全面加強教育培訓,開展科學種田、農村垃圾分類、低碳生活等專題宣講活動,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水平,提升農村居民生產生活低碳素養。

       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新時代新征程,我們要強化頂層設計,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,有序有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,探索一條美美與共的新路徑,讓農業更強、農村更美、農民更富。

        [責任編輯:曲統昱]
        色色综合网|久热国产|偷老熟妇和小XXXX视频|天天草夜夜草

          <nav id="dnh2h"></nav>
          <menu id="dnh2h"></menu>

            <nav id="dnh2h"></na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