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孫烈
當今世界,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,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。黨中央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、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。作為典型的戰略性高技術領域,中國航天必將再擔歷史重任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中國從航天大國加快向航天強國邁進。航天科技正在經歷跨越式發展,空間科學、空間技術、空間應用全面突破;多項重大工程圓滿實施,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,航天事業由“跟跑”向“并跑”“領跑”發展。隨著近年“北斗”導航、“嫦娥”探月、火星探測、中國空間站、系列空間科學衛星等挑戰性極高的重大任務有節奏地深入推進,我國航天事業不斷刷新紀錄,進入創新發展“快車道”。
北斗導航系統(以下簡稱“北斗系統”)是中國自主建設、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,采取“自主、開放、兼容、漸進”的原則和“三步走”的實施方案。2020年北斗三號系統正式開通,具備向全球提供服務的能力。北斗系統的高精度銣原子鐘和氫原子鐘綜合指標國際領先,其定位導航授時、全球短報文通信、區域短報文通信等服務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。從北斗一號到北斗三號,從雙星定位到全球組網,從區域應用到服務全球,北斗系統的建造過程體現了航天事業自主創新、自主設計、自主建造、自主可控的重要性。
中國月球探測工程(以下簡稱“嫦娥工程”)于2004年正式立項,工程分為繞、落、回三期。2007年“嫦娥一號”進入繞月工作軌道,完成第一幅月面圖像;2010年“嫦娥二號”完成了既定的各項技術試驗驗證任務和后續飛行探測任務;2013年“嫦娥三號”實現月面軟著陸,“玉兔號”月面巡視器開展探測和其他預定任務;2019年,嫦娥四號順利“落月”,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;2020年“嫦娥五號”成功取回1731克月球樣品,首次實現我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;2022年,我國科學家在嫦娥五號取回的月壤中發現新礦物,并命名為“嫦娥石”。這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六種新礦物,中國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在月球發現新礦物的國家。
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是中國的首次行星探測工程。2020年“天問一號”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,2021年進入火星停泊軌道開始探測,“祝融號”火星車成功著陸于火星預選著陸區,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圓滿成功。中國航天實現從地月系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。
2010年,中央批準載人空間站工程立項,分為空間實驗室任務和空間站任務兩個階段實施。2011年“天宮一號”與“神舟八號”相繼發射入軌,并成功實施兩次自動交會對接;隨后連續兩年,“神舟九號”與“神舟十號”的宇航員順利進入“天宮一號”,順利開展空間科學與技術實驗;2016年“天宮二號”與“神舟十一號”對接形成組合體,進行中期駐留驗證;次年,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“天舟一號”與“天宮二號”對接成功。近年來,中國發射了“天和”核心艙、“神舟十二號”載人飛船、“天舟四號”貨運飛船、“問天”實驗艙、“夢天”實驗艙、“天舟五號”貨運飛船、“神舟十五號”載人飛船……一系列的發射、對接、往返,驗證了載人飛行與建造空間站的多項關鍵技術,積累了運營太空實驗室和載人航天事業的寶貴經驗。
近年來,中國的科學探測衛星和空間科學研究獲得了國際學界的高度評價。2015年至今,“悟空號”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、“墨子號”量子科學實驗衛星、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、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、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和“太極一號”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、“羲和號”太陽Hα光譜探測與雙超平臺科學技術試驗衛星和“夸父一號”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等系列空間科學衛星,瞄準基礎科學前沿,取得的多項成果位居國際領先。
當前,勇攀航天科技高峰、建設航天強國,是中國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:“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經濟主戰場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。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,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,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。”除了超前部署一批前瞻性、戰略性的航天重大工程與重大科技項目之外,中國正在推動先進技術特別是顛覆性技術的開發與應用,進而持續提升航天創新能力,實現航天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。
中國自立自強創建并發展的航天事業,既服務于國家發展大局,又參與人類外空領域的和平探索與利用。期間,中國獨立自主研制“兩彈一星”,解決了國防尖端技術從無到有的問題;獨立自主打造航天科研與產業的龐大系統,解決了技術體系的規?;瘑栴};獨立自主實施月球探測、載人航天和全球導航系統等世界級工程,正在加快解決關鍵領域與關鍵核心技術的差距問題。在三個階段的接續奮斗中,中國航天積累了以自力更生、自主創新為體系特點,以重點突破、集中力量辦大事為發展模式的豐富經驗。初步總結如下:堅持黨的領導,確保航天事業服從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基本方向;堅持自力更生,確立獨立研制的技術路線,建立自主可控的航天技術體系;依靠自主創新,掌握關鍵核心技術,搶占航天科技制高點;選擇突破重點,依據國情和前沿趨勢,實施目標有限、穩扎穩打的重大工程;集中力量辦大事,依靠全國一盤棋的協作,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??梢灶A見,在中國航天事業未來的發展中,這些歷史經驗將繼續發揮巨大作用。
